導致外墻發生滲漏的原因
影響外墻防水性能的環境因素比較多,如溫濕度差、墻體變形、紫外線輻射、風荷載、凍融循環等。但造成外墻滲水的主要因素還是來自于降水。
外墻發生滲漏的三要素包括:水源、滲漏通道和作用力。前兩個要素比較好理解,第三要素“作用力”構成稍顯復雜,還可以具體細分為:重力作用、毛細吸水、水分子表面張力、滲漏通道兩側氣壓差和風壓作用。
1. 重力作用
有研究表明,0.3㎜以上的接縫或縫隙中,重力作用下水分可以透過。所以對于重力作用下導致的滲漏水,首先應考慮通過一定的坡度并仍利用重力作用排出。對于那些墻體上的斜面或水平面,適當的坡度設計是防水的關鍵。
2. 毛細吸水現象
產生毛細滲透的縫隙或空隙尺寸,一般為0.02~0.5mm。這個縫隙尺寸,在建筑外墻材料中是廣泛存在的。
這些毛細管遇水后只要彼此有附著力(即可以潤濕毛細管壁),水就會沿著毛細管上升,直至水的質量超過它的表面張力時才停止上升。毛細管越細,上升水的質量越不易超過表面張力,因而水位升的越高,物體就越容易透水。
3. 室內外氣壓差
筆者曾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實驗,有人用2萬個大氣壓的強大壓力壓縮鋼筒中的油,最后發現油可以透過鋼筒壁滲出,這說明鋼的分子間有可以讓油分子通過的孔隙。
同樣的道理,在圍護結構氣密性較好的建筑中,施工過程中形成孔隙是難以避免的。大多數的時間內,室內外的氣壓是不一致的。壓差達到一定數值,就會導致水蒸氣從氣壓高的一側向氣壓低的一側移動。
表現的程度輕一些的,會形成結露;程度嚴重一些的,就會形成滲漏水漬。
4. 風荷載作用
一般來說,風荷載與降水協同才會產生滲漏,這跟重力作用的情況類似。在0.3mm以上的接縫或縫隙中,風荷載會成為造成滲漏的主要因素。
重力作用為主導因素造成的外墻滲漏,水流動的方向是比較明確的;如果風荷載成為主要驅動力時,水的運動方向就沒有明顯的跡象可循了。
我們都知道,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,承受的風荷載也加大了降水對墻體的滲透力。根據有關實驗資料顯示,當八級風時,墻面降水量是地面降水量的三倍(實驗墻體的高度10m)。
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何高層建筑普遍存在外墻滲漏水的問題,尤其高層部位的東面和南面山墻。